搜索关键词:屏蔽泵,双吸泵,排污泵,自吸泵,离心泵,多级泵,化工泵,输油泵,真空泵,电控柜,电机及给水设备
泵来市场的行业走势
目前我国泵行业的离散度相当之高,市场尚处于自由竞争的分散状态。整个泵业市场有一个相对强一些的*集团,但没有的行业老大。行业内各企业的竞争非常激烈,*越来越向几个优势企业集中。以上就是我们对国内泵业市场竞争现状的基本判断。
一、传统国企逐渐没落、状况堪忧
曾几何时,泵行业内许多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曾经盛极一时的明星国企已风光不再,左支右绌。一方面,其传统产品和通用泵类产品的产量下降非常严重,许多已下降到不足原有生产量的1/4;另一方面,近年来形成的高技术泵类和泵类产品,也因定货不足而导致生产能力大量闲置。这些自上世纪30年代就陆续成立,见证了殖民地体制、旧中国专制体制、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共和国辉煌的娇子们,大多已经或正在被兼并、停产,甚至破产倒闭,只有少数企业凭借着自己某一方面的技术优势还在苦苦支撑,企业的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都处于一种混乱、尴尬的局面。
2004年3月22日,谈判已历时三年之久的湘潭电机股份公司收购重组长沙水泵厂一案终于尘埃落定,后者被湘潭电机股份公司正式收购,成为湘电股份的控股子公司,此举也开创了上游电机企业兼并国有大型水泵企业的先河。在我国的水泵行业,曾长期有“北沈阳、南长沙”之说,消息传来,不仅让人扼腕沉思。应该说,体制不活、管理落后是导致如此局面的关键因素,改革体制无疑是扭转解决问题的钥匙。对传统国有企业来说,只有尽快转变机制,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才能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新兴民企日益成为市场中坚
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崭新阶段,早发端于江浙一带的许多民营企业凭借其科学灵活的经营机制、健全完善的销售网络异军突起。这些民营企业体制上新,无历史负担,生产经营上具备规模优势,销售网络覆盖,逐渐向集团化迈进或已经集团化改制成功,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当今泵业市场上,民营企业的数量已远远大于国有企业的数量,民营企业的产值也远大于国有企业的产值。据新统计,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产值只占30%左右,民营企业要占到50%以上,泵企业中年产值排在前几位的企业已经是民营企业。可以说,民营企业作为行业主体和市场中坚的地位得以正式确立,在未来的发展中,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三、外资(合资)企业迅速跟进
中国大陆被称为“*一个尚未被蚕食的市场”,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的入世,上各行业中,众多跨国企业正在迅速占领中国市场。
外资、合资企业的优势是资金雄厚、技术、用人机制灵活,没有历史负担;不足之处是进入大陆时间短,目前尚只能占领一部分高市场,营销网络还有待完善,对整个市场尚未形成强劲的竞争力。
四、业内众多中小企业前景微妙
由于传统的泵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行业门槛不高,因此衍生出分布在各地的、数以千计的中小企业,这些小企业的生存多是依附一个较大的企业,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一企为泵、全民皆泵”的局面。它们普遍属于没有技术开发,没有销售网络,没有售后服务的“三无”企业, 迫于生存压力以及受利益驱使,往往对质量和服务等无暇多顾,凭借着成本和价格优势,在乱中取利。
应该说,这是市场竞争的一个正常的现象,或者说这是我国泵行业要必然经历的一个发展阶段,泵业市场的发展轨迹也验证了由分散到整和的市场发展规律。2003年在北京召开的“中通协与中外企业技术交流会”已经传递出了产业重组和行业整和的信息,这个进程的推进,势必将地压缩业内众多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可以想象,众多中小企业中一部分的“优良资产”将被逐步收编;而“三无”的“不良资产”将逐步被市场淘汰。
外资、合资企业凭借其多年的品牌优势占据着市场;一些风雨飘摇的老国企凭借某些传统的优势割据一方;业内中小企业在低价的泥沼中苦苦挣扎;新兴民营企业日渐崛起,代表了行业未来的希望。市场正在加速整合,在中国泵业市场上,中外企业争雄争霸正忙……
扫一扫 微信咨询
©2024 上海奥一泵业制造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05023686号-2 技术支持:环保在线 Sitemap.xml 总访问量:567267 管理登陆